在地自动化成关税风暴避风港,惟美国智慧工厂建置成本远超中国
根据TrendForce「人机科技报告」指出,Trump政府于2025年4月初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虽暂缓90日实施,但对全球制造业与供应链格局已造成深远影响。新冠疫情与地缘政治本已使全球产业供应链从长链、全球化走向短链、区域化,如今加上关税不确定性,更促使企业重新检讨制造据点配置与供应风险,寻求强化韧性的新策略。TrendForce指出,对等关税的核心在于提升进口成本,鼓励企业将产线回流至美国或邻近区域。然而,在高人力成本与缺工环境下,若要维持利润与效率,制造商势必将加速导入智慧制造与先进自动化技术,强化已在美、墨设厂的汽车、半导体、电子产品等具关键地位之产业。
若以世界经济论坛(WEF)遴选、采用高度自动化与智慧化的「灯塔工厂」(lighthouse)来看,现行全球189座中有逾四成集中于中国地区,并以电子产品、家电、工业设备、食品类为大宗;美国超市龙头Walmart于日前宣布自行吸收关税以进口中国产品,亦反映出中国在制造成本与供应密度上短期仍难以取代。再者,近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中国占比超过一半,相对成熟的工业技术与供应链使其在现行智慧工厂的建置具备成本优势。
另一方面,包含美国与墨西哥的北美地区灯塔工厂仅占7%,在工业4.0的应用层面仍具成长空间。虽然美国制造在劳动成本不具优势,但却具备如5G原生工厂、AI预测性维护、数位孪生等技术创新量能,因此制造回流首要目标料将为推动先进制造技术规模化,藉以赋能前述产业。此外,由于Tesla、Boston Dynamics、Agility Robotics之人型机器人产品皆是以工厂应用进行设计,因此后续有望以此补足人力,惟建置价格恐受关税影响而所费不赀。
美国本地自动化除促使厂商寻找中国以外的供应来源外,亦加速其透过软、硬体优化工序提升效率。于此背景下,大型厂商为维持营运稳定性,反而更倾向投入具长期效益的高阶自动化设备,以降低劳动市场波动带来之影响,遂使六轴机械手臂、双臂协作、AI视觉导引等高阶工业机器人乃至人型机器人的需求逆势受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ron Acemoglu亦认为AI与机器人方能达成将供应链迁回美国的目标,因其能补足更多人力与异质工序。再者,投资回收期在高人工成本环境下料可有效缩短,加速大型厂商研发与导入脚步。
整体而言,未来不确定的关税风险有望促成美国制造业本土化部署与自动化技术提升,惟相较大型企业,美国中小型制造商料将面临严峻考验,因其普遍仰赖中国等低成本区域的零组件进口,且大量自动化设备与机器人整机、核心零组件多从中国等面临高额对等关税的国家进口,短期内恐造成厂商导入自动化的门槛上升,使其面临成本攀升与供应链不稳的双重挑战。此困境将使价格弹性较高的中小企业难以负担,在营运与转型间进退两难。